推动资源再生  促进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建材新路径:粉煤灰 - 脱硫石膏协同制备高性能材料

首页标题    行业新闻    科技要闻    绿色建材新路径:粉煤灰 - 脱硫石膏协同制备高性能材料

引言

在"双碳"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火电厂固废处理已成为制约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瓶颈。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24年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燃煤电厂年产生脱硫石膏达1.2亿吨,粉煤灰更是高达6.8亿吨。然而当前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仅为65%,大量固废仍以堆存为主,不仅占用超过30万亩土地资源,更形成潜在的地下水污染风险。值得关注的是,生物质粉煤灰因独特的多孔结构与活性成分,在脱硫石膏资源化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

1.1 传统处理方式的局限性

传统堆存方式面临多重挑战:脱硫石膏含水率高达40%,长期堆放易形成硫酸盐污染;粉煤灰含重金属如砷、硒等,存在淋溶风险。环保部监测数据显示,堆存固废周边500米范围内地下水硫酸盐超标率达32%,土壤pH值平均下降1.2个单位。

1.2 政策驱动与技术机遇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60%。生物质粉煤灰作为新型固废处理介质,其高硅铝含量(SiO₂+Al₂O₃≥65%)与脱硫石膏的钙硫体系形成互补,为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技术可行性。

生物质粉煤灰与脱硫石膏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生物质粉煤灰中SiO₂与Al₂O₃含量可达65%以上,其玻璃体结构与脱硫石膏(主要成分为CaSO₄·2H₂O)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当前主流技术路径包括:

2.1 高性能胶凝材料制备

在水泥基材料中,生物质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可优化脱硫石膏的水化进程。实验数据显示,当粉煤灰掺量达30%时:

复合胶凝材料28天抗压强度可达42.5MPa(GB/T175-2020标准)

水化热较普通硅酸盐水泥降低18%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提升25%(ASTMC1012标准)

该技术特别适用于海洋工程、地下管廊等特殊环境,某跨海大桥工程应用表明,使用该材料可使混凝土结构寿命延长15年。

2.2 土壤调理剂开发

针对南方酸性红壤(pH4.5-5.5),研发的复合调理剂配方:

生物质粉煤灰20%(提供硅钙营养)

脱硫石膏50%(改良土壤结构)

腐殖酸30%(提升保水保肥能力)

田间试验数据显示:

土壤容重降低12%,孔隙度增加18%

有效磷含量提升35%,交换性钙增加42%

水稻增产18.7%,重金属吸收率下降23%

2.3 陶粒制备技术

采用生物质粉煤灰(60%)与脱硫石膏(40%)为原料:

在1100℃下烧制的陶粒吸水率<5%

筒压强度>3.5MPa(GB/T17431.1-2010)

堆积密度800-900kg/m³,导热系数0.23W/(m·K)

该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冬奥会场馆保温层,施工效率提升40%,能耗成本降低22%。

2.4 中试工程案例

山东某生物质电厂中试数据显示:

年处理脱硫石膏12万吨,生产建材产品20万吨

吨产品综合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15%

副产品销售收入达4200万元,实现利税850万元

脱硫石膏在建筑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3.1 水泥缓凝剂

作为水泥生产的关键外加剂,脱硫石膏最佳掺量为5%-8%,可使:

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延长至180±15分钟

终凝时间控制在360±20分钟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降低3.2%

某水泥集团应用数据表明,使用脱硫石膏替代天然石膏,年节约成本2300万元,同时减少天然石膏开采15万吨。

3.2 纸面石膏板

以脱硫石膏为主要原料(占比≥90%)生产的产品:

导热系数≤0.16W/(m·K),防火性能达到A级

断裂荷载≥1200N(GB/T9775-2020)

与天然石膏产品相比,生产成本降低15%

江苏某建材企业规模化生产数据显示,年处理脱硫石膏100万吨可:

减少CO₂排放8.2万吨(相当于400万㎡森林年碳汇量)

节约标煤3.2万吨,节水120万吨

3.3 道路基层材料

采用脱硫石膏(40%)、生物质粉煤灰(30%)、石灰(30%)制备的材料:

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达2.8MPa

28天强度增长率超40%

抗冻融循环次数>200次(满足JTG/TF20-2015要求)

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雄安新区道路建设,施工周期缩短25%,后期维护成本降低30%。

结论

生物质粉煤灰与脱硫石膏的协同利用,构建了"固废-资源-产品"的闭环产业链。技术经济分析显示:

每消纳1吨生物质粉煤灰可减少碳排放0.8吨

降低企业环保税支出45%

随着"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及《资源综合利用目录》政策红利释放,该技术体系将成为火电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1.纳米改性提升材料性能

2.智能化配比优化系统开发

3.跨区域固废协同处置模式创新

来源:灰站

 

本网站对转载、分享、陈述、图片、观点保持中立,图片文字均来自网络,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消息。版权归原作者。有版权方面不当之处,欢迎回消息告知删稿事宜,本网站将尽快处理。谢谢!

2025年4月28日 09:14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