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资源再生  促进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工程技术中心联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赴贵州大学开展磷石膏产业全链条创新专题调研

首页标题    中心动态    工程技术中心联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赴贵州大学开展磷石膏产业全链条创新专题调研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双碳”战略部署,落实《“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关于大宗固废综合利用要求,2025年4月25日,生态环境部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联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赴贵州大学开展专项调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助理陈永梅,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唐绍林,专家委员会主任彭近新,于建国、郑建国、叶学东等参加调研。中国科学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贵州大学副校长王旭热情欢迎调研组一行到访,并对此次调研活动的开展表示支持与关切。

交流期间,双方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阶段性创新成果,从磷石膏净化处理工艺、关键性技术、无水石膏制备技术和石膏装备研发等方面,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应用现状和存在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磷石膏规模化消纳和高值化利用的一些思路和建议。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陈前林教授详细介绍贵州大学十三五期间自主研发的相关工作,包括三套示范装置及一项示范应用线等固废资源化重点专业项目。在转晶过程控制、系统优化设置、磷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陈教授认为,磷、氟化工耦合,以及磷矿其他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新路径,都值得认真研究,磷矿共伴生氟、碘资源的高值化耦合利用,有望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带动产业生态不断优化发展。面对国家相关标准体系的缺失及磷石膏在建材、高分子、产业化应用体系缺失的问题上,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资源回收政策并明确回收标准。

 

工程技术中心专家委员会高度评价该技术体系的经济与环境双重效益。唐绍林主任表示,工程技术中心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双方继续保持紧密联系,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助理陈永梅指出,工程技术中心要充分发挥牵头引领作用,联合贵州大学等高校聚焦打通“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关键堵点,全力构建“四链融合”协同发展新机制,尤其是要针对磷石膏生产、堆存、资源化利用、技术难点、市场痛点等问题进行攻关,为系统创新提供可靠的依据。希望双方能够加快合作步伐,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等方面有所突破。

专家委员会主任彭近新强调,当前磷石膏综合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要从政策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机制突破与生态协同等多维度同时发力,通过政策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创新联合体机制突破,推动磷石膏治理从“被动消纳”转向“主动增值”,希望工程技术中心与贵州大学加强合作交流,加速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融合发展,为磷石膏综合治理提供新思路。

专家委员会叶学东副主任在发言中强调,要立足磷石膏产业前沿,系统剖析了当前磷石膏综合利用领域的产业发展态势、关键技术瓶颈及市场挑战,并结合实际,就磷石膏技术创新、标准、优惠政策滞后等核心话题展开深度分析,并从产业政策导向形成提案进行上报、进一步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原副校长于建国教授重点围绕产业生态重构,打造磷化工产业“双向增值”新模式,对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分析、提出了有组织科研等建议。郑建国副主任针对磷石膏原材料质量控制及现行标准缺失问题进行分析,建议对磷石膏应用新领域相关产品制定团体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动磷石膏多元化应用。

此次调研成果丰硕,相关建议或将推动磷化工产业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增值”,推动磷石膏资源化利用进入“系统治理、生态重构”新阶段,为磷化工和磷石膏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如:上游延伸磷矿伴生资源提取技术,开发高纯氟化氢、碘化钾等,提高产品附加值;下游拓展磷石膏基绿色建材、充填材料等新兴领域,开辟千亿级新材料市场,为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和更科学的规划方向。同时,更加高效地推动磷石膏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助力工业副产石膏行业朝着绿色、可持续方向迈进。

2025年4月27日 12:20
浏览量:0
收藏